绍兴市以“六化”助推生活垃圾治理
绍兴市扎实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,通过党建引领、源头减量、多元治理、资源利用、无害处置、智能监管等措施和途径,探索出社会协同化、资源集约化、分类精准化、城市无废化、城市生态化、管理智能化的垃圾治理经验,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生活垃圾治理之路。
党建引领推动社会协同化
发挥党组织力量,通过党建引领提高垃圾分类覆盖面和分类质量。
一是组织引领。把垃圾分类列入社区(村)等各领域“五星”系列创建内容,通过党员包户、社区结对等形式,实施党员干部“两地报到、人人契约、户户分类”行动,开展垃圾分类宣传、督导工作,在越城区已有近3000名党员认领此项契约。
二是工作引领。结合组织部门开展“五星·3A”、“五星和美”、“五星三名”、“五星双强”、“五星双优”等创建活动,将“有整洁的生态环境,有完备的社区公共设施”作为创建主要内容,对指标和任务进行量化考评。
三是示范引领。全市已累计创建五星达标村1366个、3A村102个,五星达标社区121个、和美家园社区13个,“五星双强”两新组织172家、国企50家,“五星双优”先进基层党组织30个。
源头减量推动资源集约化
开展专项行动,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。
一是持续推进“限塑令”。印发《关于鼓励使用生物可降解垃圾袋的通知》,在越城区率先实施,已向市区发放可降解垃圾袋11.4万只。出台《关于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的通知》,在全市62家超市门店推广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袋子或篮子,60家农贸市场推广使用菜篮子、布袋子。
二是推进快递包装循坏利用。探索快递包装共享循环利用机制,快递客户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%以上,不再进行二次包装的电商快件约60%,分拨处理场地循环中转袋使用率约80%,新建30个符合国家邮政局标准的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。
三是开展净菜进城行动。目前已在全市54家果蔬集贸市场开展果蔬菜皮就地处理、净菜进城试点。通过涵盖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等领域的源头减量工作机制,2019年全年垃圾增长率控制在1%以内,城镇生活垃圾同比增长-1.4%。
多元治理推动分类精准化
探索多元化治理,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精准化。
一是基层治理。推行垃圾分类“契约化”共治模式,形成自我约束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。开展社区牵头、物业配合、全面参与的易腐垃圾“一日一袋”行动,通过积分兑换、荣誉榜等激发市民积极性。
二是依法治理。构建垃圾治理“1+X”制度体系,“1”即《绍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;“X”即相关配套制度,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法制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水平。
三是典型示范。市级层面,在教育系统、卫健系统、商业系统等10个行业中培育典型;县(市、区)层面,各培育1个街道(集镇)、1个社区(小区)、1个公共场所、1条主要道路作为典型,打造行业“头雁”工程。
资源利用推动城市无废化
提升垃圾处理技术,助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
一是其他垃圾焚烧发电供热。全市现有运行的焚烧厂3座,在建4座,焚烧占比从30.5%提高到75.24%。
二是易腐垃圾炼油制肥。新昌县采用“分选预处理+污水生化处理+黑水虻生物处理+油脂回收利用”先进工艺手段,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、资源化利用,每50吨餐厨垃圾可提炼1吨毛油、培育4吨成虫、20余吨肥料。
三是可回收物回收利用。按照“点、站、中心”全覆盖的要求,推进回收点、中转站、中转贮存中心建设,通过“互联网+”回收模式,实现线上交投、线下回收。
环保处置推动城市生态化
实现全过程无害化处置,推动绿色生态目标落地。
一是无害化等级评定全达标。2019年参评的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全部达到AA级以上标准,半数以上达到AAA级标准。2020年,生态环境部每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排放通报中,绍兴是全省达标排放工作成绩最好的城市之一。
二是渗滤液处置设施全修复。完成全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置设施提升工程,新增渗滤液处置能力1200吨/日。
三是填埋场生态全修复。持续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,加强填埋场垃圾坝加固、填埋库区封场及生态修复、防止地下水污染等工作。
平台监管推动管理智能化
建设垃圾分类监管平台,推动全过程智能化管理。
一是提高监管时效。运用物联网技术,痕迹化监管生活垃圾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理全过程,实时监管生活垃圾投放正确率、收运准确率、计量精准性,异常信息集中处理。
二是实行评价预警考核。通过大数据分析,对全市垃圾分类准确率、参与度等进行评价,对外地垃圾进入等问题进行提前预警,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考核。
三是加强群众参与互动。每户垃圾分类桶安装感应芯片,通过管理系统数据监测,对参与率低、分类质量差的用户进行精准化劝导,实行精细化管理。(绍兴市分类办 供稿 编辑 朱宇心)
精彩推荐绍兴市上虞区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院
绍兴加强阵地建设 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宣传效果
绍兴市上虞区深入开展城市环境整治“春雷行动”!助推垃圾收运体系建设